查看原文
其他

镜与灯——一个珠海人眼中的容闳

Linguistic World 语言学世界 2022-10-21


#纪念容闳逝世110周年#

#纪念中国官派留美150周年#


1828.11.17~1912.4.21



一个珠海人眼中的容闳




文 | 薛琴  



南海之滨,有一颗明珠,其名珠海。在中国今年的宜居城市排行榜上,珠海又是高居首位。算上今年,它已经连续七年蝉联“冠军”了。珠海有一处,与澳门一水之隔,仅四英里之遥,名为南屏。194年前,有一个男孩在此出生,并从此处一路走向浩瀚的世界和广阔的人生舞台,他就是中国留学运动之父容闳。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在中国近代史上刻下了鲜明的印记。这其中,促成幼童留美是他漫漫人生中最闪亮的那颗明珠。他的光,烛照着他的家乡,烛照着他一生心之所系的祖国,百年之前如是,今天如是,相信将来亦如是。


以前,容闳之于我,是文字里的星星,夺目但是遥远。今年正逢容闳逝世110周年、由他倡议并带领的首批幼童赴美留学150周年,借着这个契机,我再次走访了他的故居以及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馆。这两处我先前虽然都去过,但每次去我都会有新的感受。每次参访后,他的形象在我心中都会变得更加真实,更加丰盈。当我走在这里光滑的青石板路上,听着鞋跟和路面碰撞的“哒哒”声,我感觉恍惚,似乎容闳刚刚也从这里走过。他的故居极为素朴,好像拥有“赤子之心”的他。他带头筹办的“甄贤学校”(1871年成立之初叫“甄贤社学”),151年过去了,还依然静静地立在那里。如今它被改造成了容闳博物馆,里面有许多文字资料,还有一些珍贵的文物。在四周工地建设的隆隆声中,它们低低地却铿锵地诉说着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孜孜以求追逐着的梦。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海战,戊戌维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共和运动,每一次运动中都有他的身影。但是如果要找寻一根线索来穿起所有的这些珠子,那必是他的“赤子之心”无疑,因为他的心,永远是为着这个国家能够迈向富强文明而跳动。他的朋友哈特福德避难山教堂的推切尔(Rev.Joseph Hopkins Twichell)牧师说,“他从头到脚,每一根纤维都爱国。” 梁启超说他“舍忧国之外,无它思想,无它事业。”孙中山认为他“才智学识达练过人,虽久别乡井却祖国萦怀。”


位于珠海南屏的甄贤学校,作者摄

作者摄于珠海博物馆


1854年,容闳在耶鲁大学毕业时立下宏愿,“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予后来之事业,盖皆以此为标准,专心致志以为之。”他不仅如此发愿,也如此实践一生。临去世之前,他叮嘱两个儿子容觐彤、容觐槐回国继续为国效力。他爱国的心,流成一条河,浩浩荡荡,感天动地。幸运的是,祖国没有忘记他,他的名字刻在了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家乡没有忘记他,在珠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各级学校就有10多个。海外的同胞也没有忘记他,在美国一些城市的中国城,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他的母校(耶鲁大学)也没有忘记他,他的画像被悬在耶鲁大学的游客参观中心,供人瞻仰。他的成就让人炫目,但若细细地梳理开来,这些成就依然离不开中国人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也说,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而容闳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就是三才俱在的最好说明。


珠海市赠送给耶鲁大学的容闳塑像,现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内


纽约市容闳公立小学


漫漫救国路

容闳幼时家贫,父母在他七岁时将他送去澳门一家由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夫人(Mrs. Gutzlaff)开设的女塾,因为学校不仅不收中国学生的学费,而且还免费供应食宿。他12岁时入读澳门的马礼逊学堂(Morrison School),后来学堂迁至香港,他又在14岁时入读香港的马礼逊学堂。容闳的父母这样做,应该只是单纯地想让他学习洋文,日后能够谋一份好差事。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这会改变容闳的一生,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迈入近代的步伐。1847年容闳19岁时随布朗(Samual Robbins Brown)牧师来到美国,先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家预备学校孟松书院( Monson Academy)就读。当他从孟松书院毕业时,有洋人以宣教为条件愿意继续资助他在美的学业,但遭到拒绝,他的理由是,“当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他的气节和对祖国深沉的爱今天仍然让人感佩不已。1850年,在布朗牧师的帮助下,容闳得以顺利地入读耶鲁大学。大学期间,他一方面尽情地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也从来没有改变过。当他从耶鲁毕业时,他立志要将此间之所学用于“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从此开始,他对祖国的爱将贯穿他余下的生命。


1854年,容闳学成回国。此时的国内,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1856年,他在广州亲眼目睹了两广总督叶名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粤人暴动”,残杀数万民众。他愤懑至极,于是把目光转向天平天国,“乃深恶满人之无状,而许天平天国之举动为正当。······乃几欲起而为之相应。”【1】1859年,容闳31岁时,他冒险赴天京(今天的南京)会见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向其献计7条,其中四条都与教育有关,但是未被采纳,他对此失望之至。这个时候,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晚清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必要,他们打着“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曾国藩和容闳于1863年在安庆的历史性会见。受曾国藩之托,容闳去美国采购“制器之器”,这批机器后来成为建立江南制造总局的基础,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1868年,容闳向洋务派另一代表人物丁日昌提出派遣幼童出洋留美的建言,但因为其中重要人物文祥不久后去世,该事不了了之。1870年,容闳42岁时,机遇终于来到。这年他以翻译身份随同曾国藩前往处理天津教案,此事的棘手程度让曾国藩深感能够处理对外关系人才的缺乏。趁此机会,容闳再一次提出派遣幼童赴美之事,这次终获支持。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衔会奏朝廷(下图),获同治皇帝批准“依议,钦此”。他这样形容自己获知这一消息时的心情,“喜不能寐,竟夜开眼如夜鹰,觉此身飘飘 然如凌云步虚,忘其为僵卧床第间”。【2】



作者摄于珠海容闳博物馆


同年,容闳在家乡筹办甄贤社学,并率先捐款500两白银。学校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教育同乡子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选拔合格的留美幼童。在容氏甄贤学校的碑铭上,刻着这样的字样,“家有贤郎,为国之英;秀毓南屏,植槐培桂。”他的一腔热血,时过150年后,依然感觉那么温热。通过创办甄贤社学的壮举,他也给后来的归国留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 样。【3】 1872年,容闳44岁,这一年,他率领首批幼童赴美,他的毕生宏愿终于实现了。今年留美幼童欣逢150周年纪念,人们理当纪念那个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1872年,以及那个帮助许多中国孩子开眼看世界的人—容闳。


容闳在实现他的毕生宏愿之后,并没有止步,他还把自己的才智和学识用在更多的方面,来服务祖国。1874年,他奉李鸿章之命去秘鲁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况。1880年,他举荐陈芳为夏威夷首位华人商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他又向张之洞献计,并帮助借款购舰来对抗日本。1896年,他向户部尚书翁同龢逞递《兴筑铁路以维全局酌拟办法呈》,同年又与黄开甲合译美国国家银行法。但是洋务派的眼光终究无法长远,所以1898年容闳70岁时,他转头支持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党人的活动,并把自己的寓所作为他们活动的场所,并且在76岁高龄时,还为维新党人的事业鼓与呼。但是,一些维新党人后来变成了保皇派,容闳又转头支持孙中山,并且在81岁时,向孙中山提出“红龙—中国”计划,并呼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12年,容闳去世,去世前,他接到了孙中山邀请他回国的书信,他虽然无力成行,但是他敦促自己的两个儿子回国,继续为国效力。今年正逢他去世110周年,这个为祖国奉献了一生的人,他的祖国他的家乡没有理由不纪念他缅怀他学习他。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可欤?

漫漫救国路,指向的不仅是时间,容闳穷其一生都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他对祖国的热爱。“漫漫”也指路途曲折。依上面所列,可知容闳的一生遭遇过许多挫折,比如他把希望寄托在天平天国身上,就有着他虽然赤诚但却有些天真的考量。因为太平天国领袖基本上是农民,他们的视野必然会受到其出身的制约。当容闳满腔热情地提出七条建言时,他的失望完全在预期之中,“太平军既不能完成改革中国的大业,也根本无法使中国复兴。”【4】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曾国藩和李鸿章合力促成了他的幼童留美计划,“他一生的宏愿就是促使出洋局成立,以迎接千变万化的世界形势”,【5】按理说,他们是他的贵人,但是他后来为什么又和洋务运动走向分离了呢?一是洋务派领袖并不真正地信任他,李鸿章曾经露骨地说,安排容闳做留学的副监督是因为他“熟悉洋情,宜得志正体直者赞助,则流弊较少。”【4】(21页)在李看来,容闳甚至都不能被看作“志正体直者”,他之所以被重用,仅仅是因为他“熟悉洋情”而已。二是容闳也是要到后来才看清了洋务派的真正意图:他们并不想推进中国真正走向富强民主,而只想维护大清的统治。所以,他和他们只能同行一段路,到一定的时候,分开便是必然。1881年,清廷基于种种原因,决定把原定为15年期限的留美幼童分三批撤回。这些原因有:清政府中保守派势力抬头,尤其是和容闳同为留学事务监督(正监督)的陈兰彬非常看不惯留美幼童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在给慈溪太后的奏报中,他经常极力诋毁这些留学生;留美幼童在美国没有能够进入军事院校学习,这也和洋务派的目标不完全吻合;其时美国国内已经开始掀起排华浪潮,这正好可以为清廷撤回留学生提供合适的借口。虽然容闳成功地游说耶鲁大学校长波特(Noah Porter)、马克·吐温(Mark Twain)等知名人士联名吁请总理衙门收回撤局(幼童出洋肄业局)之成命,但是努力未见成效。1883年,重回美国的容闳,愤懑不已,“此身与中国政府,已永远脱离关系。”【4】(21页)为了让中国走向文明富强民主,而不是为了让哪个政府哪个派别走向文明富强民主,容闳只能把眼光转向其他的力量,可是失败依然在等待他。他和维新派的关系亦是如此。他甚至把居住的寓所贡献出来,作为维新派活动之用。但同样的,维新派本质上也只是改良主义者,这和容闳所期待的注定南辕北辙。由此,他的赤诚他的天真都可见一斑。容闳把他最后的支持给了孙中山,但是他那时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终点,所以无法预知如果他继续活着,他和孙中山的交集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和终结。


孟子写过《天时地利人和》,认为只有当这三者皆备于我,事方可成。天时是成功之路上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成功的关键)。据此,容闳遭遇到的所有失意,都是这三者和他主观愿望之间的某些错位所致。下面将着重分析他留美幼童的心愿为什么能够达成。


先来看天时。清廷批准幼童留美的奏请是在1871年。只要稍稍回顾一下近代史便可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时间是从1856到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则是从1851年到1864年。这两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重创了清廷的统治,并直接促成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的目标是维护清朝的统治。而要做到这一点,对内,它只能压制人民的起义,对外抵抗外国侵略者。当它的力量不足以镇压人民起义,它就依赖外部力量。当其力量不足以对外,它就只有采取妥协的姿态。但无论是哪一种,洋务运动的领袖如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意识到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培养洋务人才的急迫。此外,1870年6月21日发生的天津教案是促成其计划能够实施的直接催化剂。天津民众焚烧教堂,杀死20多名传教士及侨民,事后引起了法国为首的大兵压境,这引起了清政府非常大的恐慌。慈禧太后急忙派曾国藩前往处理,其时容闳担任翻译。天津教案极大地触动了曾国藩,他深谙急需处理对外关系的人才。容闳看好时机,再次提起派遣幼童留美之事,而这一次他终于获得正面回应。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1868年他向丁日昌提出派遣幼童出洋留美计划会无疾而终,因为那时候局势还没有变得如此急迫。再者,其时蒲安臣条约已经于1868年签订,而该条约的内容中就有“日后中国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须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美国人欲入中国之官学学习,也须照最优国之人民一体对待。”这为容闳计划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前提。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说,“人生成功的法门是当好机遇到临时,立即捉住它。”而容闳这次的成功,就在于他牢牢地抓住了机会。


再说地利。地利这里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地理因素。容闳出生和成长的环境也是重要的助力。当他无法招募到第一批预定的30名留美幼童时,容闳便返回家乡香山县(包括今天的珠海,中山和澳门)南屏镇(如今的珠海市南屏村)招募幼童。事实上,4批120名留美幼童中,广东籍的就占到了70%以上,而广东籍的幼童又大半出自容闳的故乡香山县(40名),这40名中又有23名来自今天的珠海。那么,珠海为什么能够在150年前成为创造历史的地方呢?第一,珠海和澳门毗邻,珠海南屏和澳门只有4英里距离。即便是在闭关锁国的清末,这里和澳门的联系也并未中断。1553年,葡萄牙人就已经来到澳门,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商人陆续来到澳门进行贸易,西方传教士亦开始进入澳门宣教。到1598年,澳门已经颇有国际商港的意味,到18世纪时,澳门已经遍布教堂。和澳门距离如此之近,使得珠海人很早就有机会把眼睛看向外界。因此,容闳的父亲才可能把7岁的儿子送去澳门求学,而这显然是容闳人生大幕最重要的起始篇章。因为他之后跟随布朗牧师去香港马礼逊学堂继续读书,后来又随同他返回美国进入耶鲁大学深造,都是与那个开始一脉相承。如果开始的路不是如此,谁都无法知晓容闳这个名字是否会隐入近代史的尘烟里。当第一批留美幼童的招募在其他地方遭到冷遇时,他的家乡人为他提供了希望。第一批中有5个珠海的孩子,他们全部家庭贫困,他们的父母像容闳的父母一样,抱着学习洋文能够改变这些孩子也因此能够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答应让他们追随容闳赴美留学。可见,因为贫穷,因为濒临澳门,让这些贫困的父母不仅有了眼界,还有了过人的胆识。试想,如果不是处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呢?即便贫穷,很多父母们也断然不会想到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所以,人的一生能够走多远,他出生的地理环境也发挥着诸多推进的或者限制性的作用。





位于珠海南屏的容闳故居,作者摄。容闳出身贫寒,今天容闳的故居仍保留着当年的素朴


最后是人和。在中国要办成事情,人的要素太过重要,这也应该是它放在最后的原因。中国社会是关系社会,而关系很多时候就是资源,就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铺路石。在回顾完容闳整个的人生时,人的因素极端重要这一点就清晰地凸显了出来。虽然他人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国人开办的学校中接受教育,但是他却深谙人际关系之于中国人的重要。他1854年回国,为了实现他毕业时所发的宏愿,他有意识地去接触当时的达官贵人。依据眭达明在《究竟是谁向曾国藩推荐了容闳?》里的考证,是容闳通过朋友左桂来结识曾身边的红人赵烈文,并由此来间接地接近曾国藩的,他甚至还到安庆曾国藩府上,但是却未被重视,“同治元年5月容闳主动要求来安庆求见曾国藩。”【6】如果他不曾结识过曾国藩,容闳的留美幼童计划又当何如?他接近曾国藩,顺着曾的心意做事,在他的身边,慢慢地等待时机。依据记载,容闳在曾国藩幕府的那段时间里,他首先向曾建言的并不是他心心念念的留美幼童计划,而是依照曾的喜好,首先提出购买“制器之器”的建言。他在自传《西学东渐记》中说,“以予先期预备答辞能恰合总督之意见,欲实行时即可实行也。于是予乃将教育计划束之高阁,而以机器厂为前提。”【2】(76页)另外,如果没有郭士立夫人温施黛,也就没有布朗牧师前来寻找容闳并把他带到香港读书,如果他不去香港马礼逊学堂跟随布朗牧师继续读书,也就没有后来他自己的留美。也是因为布朗牧师,他得以住在布朗妈妈那里,并由布朗妈妈教他学习英文,照顾他,使得他能够在孟松书院顺利毕业。也是因为有了布朗牧师的帮助,他才得到继续攻读耶鲁大学的资助。再者,如果没有他虽然贫穷但却富有胆识的父亲,他也不可能被送去澳门读书,并进而在香港马礼逊学校学习5年后赴美留学,由此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最后,如果没有他自己对国家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他不可能还在耶鲁读书期间,就已经去思索救助中国的路径,并在那时就已经酝酿出留美幼童计划。如果为他得以实现平生夙愿的各种人力要素排个顺序,那就是他的父亲,他本人,温施黛,布朗牧师,左桂和赵烈文,曾国藩,李鸿章。也许,缺少了哪一个环节,他的幼童留美计划都将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今年是容闳力促的幼童留美运动150周年。也是从150年前起,更多的来自草根的中国人真正地开始睁眼看世界了,所以,他对于中国走向近代是有着巨大的贡献的。这不仅是他倡导的这一运动,对于清末的中国,有着石破天惊的意义,还是因为那些留美归来的幼童,以及后来受到留美幼童启发留欧留日归来的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使容闳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如此重要,人们也要尽量避免把他神话。毕竟,客观地看待他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亦即研究者在研究他追忆他的时候,不能把他脱离开他生活的时代,脱离开他出生并成长的地方,脱离开他重要的社会关系,以及脱离开他人生路上那些关键的节点,来孤立地谈论他的成就。如此,人们就可以更好地看待他人生中的高光之事---留美幼童计划。


容闳像一面镜子,通过回顾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人们会明白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并不完全依靠个人坚定的意愿,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促成。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人和,也包括个人对自己的志向持之以恒的坚守和长期不懈的努力。个人需要知道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怎样创造条件为实现目标蕴蓄力量。当天地人三才均利于我,达成理想的条件才算具备。这应该是研究容闳带给每一个有志者的启示。它也让人明白,个人的有限性和个人的成就之间复杂的关系。对个人如此,对一个更大的社会群体也是如此。


容闳次子容觐槐出生于美国,毕业于父亲的母校耶鲁大学。在容闳的劝说下回到中国,曾任广东革命政府军火制造局总理兼总工程师,陆军少将衔。作者摄于珠海博物馆


容闳也像一盏灯。他把自己在异域获得的文明之光,播撒进清末封闭保守的空气中。在某种程度上说,他是清末国人早期的启蒙者。他带来的光,首先在一定程度上照亮了一些洋务运动领袖的思想,比如丁日昌,曾国藩和李鸿章,让他们觉得派幼童留美之于解决清末困局的迫切性。之后更是通过留美幼童归国后在各行各业所做出的杰出成就,他的光继续辐射到更远的地方,那是一条中国走向现代的路。这条路上,刻着很多来自容闳的家乡珠海并且日后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的留美幼童的名字。其中杰出的有:第一批中的蔡绍基,日后做了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的校长;第二批中的蔡廷干,日后的海军元帅;唐国安,日后的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的校长;第三批中的梁如浩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创始人;唐绍仪,是民国首任内阁总理。他的光生发着更多的光,这些光一起照亮着中国向前的路。再者,留美幼童之外,他还在其他方面,尽其所能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才智,比如创办甄贤社学(今天这所学校尚在,只是迁移到新址,2021年12月25日 甄贤小学还举办了150周年的校庆活动),150年前间,这所学校该向多少人传递过知识智慧之光,又直接间接地改变过多少人的命运啊!!我国首个乒乓球世界冠军荣国团就是从这所小学走出;比如奉李鸿章之命去秘鲁调查华工受虐的情况,比如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为国家积极奔走,比如在他病逝的前一年(1911年),其时他已卧病在床,可当他听说武昌起义胜利时,还是给国内的友人写信,号召革命者必须团结一致等等。他无论行到哪里,都似一盏移动的灯,把他能够发出的所有光亮都贡献给了让彼时的中国更加趋于文明富强之伟愿。


容闳的光不仅照亮了彼时的中国,而且也照亮着今日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今天的珠海人。容闳的一生心系国家,而不是心系哪个派别,哪股力量,这是他区别于众多国人的地方。他的一生,不管如何跌宕起伏,如何郁闷失意,在他83年的人生中,贯穿始终的是他的爱国心。孟子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据此,容闳是当之无愧的“大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他,缅怀他,更重要的是,学习他。学习他如何由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一步步地走向人生的高地,学习他如何身处异国更发达的社会中,时刻不忘苦难深重的祖国,学习他如何由自己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想到要让更多的人与他享有同样的幸运,学习他改造彼时中国的决心和坚持,以及学习他如何当好中外文化间友好的使者。写至此,我突然想起张载的“同胞物与”。他接受了这么多年的西方文化教育,可他的心依然是中国的。这些,岂不像一道更强烈的光,直直地射进每个人的心底?!而珠海人,更应该接续起他的精神,努力地把自己的才华心智奉献给这片他终其一生都牵挂着的热土,在新时代为这个国家这个地区谱写出更加亮丽的华章。我想,如果容闳有知,他一定会感到十二万分的欣慰。今天,他素朴的故居和他筹办的甄贤社学都还默默地立在时光里,提醒着启迪着他的乡人,以及每一个前来瞻望的外地人:心要为着这一片热土而跳动。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志·华侨志[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2] 容闳.西学东渐记[M]. 张叔方 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88.

[3] 张洪海.容闳与中国近代乡村教育[J].神州学刊, 2006.10.

[4] 向衡 洋务运动中的容闳[J]. 同舟共进 2018(10):19-21. 文中出自第19页.

[5] 容尚谦. 创办出洋局及官学生历史[M]. 王敏若 译. 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4.

[6] 眭达明,究竟是谁向曾国藩推荐了容闳?[J].书屋,2020(9):76-81,文中出自第78页.


END


作者介绍


薛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教授课程为:英美文学,中国传统文化。


 往期作者文章 

麦尔维尔的困惑——《白鲸》解读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属作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转自“语言学世界”。


扫码关注我们

语言学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